“千模大战”持续升温,怎么样找到新的机会场景?抢抓人形机器人产业“窗口期”,武汉如何晋级?7月18日,武汉市非公有制企业“早餐汇”人工智能专场举行,华威科、北大武汉院、芯擎科技、优必选等10余家武汉AI企业代表齐聚市经信局,亮出成绩单的同时,一同探讨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去年以来,人工智能大模型浪潮持续涌动,武汉一大批创新企业和高校院所加大研究力度,纷纷推出各自的大模型产品。记者发现,到场的10余家AI企业,就有一半以上正在布局大模型。
“独角兽”企业理工数传打造了首个出版行业大模型BOOKSGPT,基于该模型的数款AI应用已成为行业爆款。“我们正在打造‘一书一模型’的概念。”该公司首席科技官苏洁华介绍,为出版单位定制的“书小二”模型,既能当“客服”又能当“陪读”,24小时服务读者。
去年8月,我国首批8家AI大模型产品获批名单出炉,武智院打造的紫东太初大模型位列其中,这也是全球首个千亿参数全模态大模型。武智院院长助理刘昊介绍,今年紫东太初大模型将升级到3.0版本,在2.0的基础上逐步提升每个模态的能力,面向行业细致划分领域的应用进行逐步优化,提升公司使用大模型的效率。
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志强建议,武汉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要瞄准两个方向,具身智能和大模型的落地应用,“通用大模型要走出最后一公里,真正为行业、企业赋能。”去年底在武汉举行的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北大武汉院发布了法律垂直大模型以及基于大模型能力研发的“北大元法智能系统”。
人形机器人是“早餐汇”的另一个焦点。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站上风口,产业资本纷纷入局。记者现场了解到,武汉快速推进人形机器人突破,已经取得了人形机器人多模态柔性电子皮肤、机器人视觉、灵巧手等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
不仅能帮忙带娃,还能陪伴养老。从2021年布局武汉至今,“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从教育逐步扩展到智慧康养等领域。“创造场景、拓展场景到场景的具体应用,最终让人形机器人服务于家庭。”第一次参加“早餐汇”的优必选湖北公司副总经理李剑介绍,今年,优必选还将进一步接洽武汉康养企业,从“一老一小”两端发力,推动人形智能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
作为湖北省人形机器人整机技术攻关“链主”,武汉格蓝若与华中科技大学陈学东院士团队合作研制的人形机器人已实现站立、行走,正在完善其他功能,这也是武汉首批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副总经理高峰直言不讳,虽然人形机器人取得突破,但因为缺少合适的应用场景,距离产业化落地、推广还有一段距离。
这是本月举行的第二场武汉非公有制企业“早餐汇”活动。近两个小时的活动,气氛轻松。到场企业代表围坐在一张长餐桌两侧,一边吃早餐,一边聊发展。
应用场景是“早餐汇”上频繁出现的一个高频词汇。大家都表示,希望在武汉就近找到“试验田”,实现应用场景落地。“要起带头作用,有点的突破。”芯擎科技总经理汪子元建议,武汉要依靠产业优势来打造场景,“若无法引领应用场景,就在具体的细致划分领域成为头部”。
“人工智能是武汉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回应,未来将围绕数据、算力、算法和场景,有方向、有体系、有组织地协作推进人工智能发展,“集中力量,全力以赴地干。”
当前,武汉正以创新为驱动,加快建设国家AI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国家新一代AI创新发展试验区。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武汉去年AI产业规模达510亿元,近3年保持30%以上年增长率。目前,武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995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4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家,独角兽企业3家。
该负责人表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武汉正发挥优势、乘势而上,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发展人工智能,激发创新创业活动,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三个优势转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市经信局未来将聚焦不同主题,常态化开展“早餐汇”活动。市委办公厅、市科创局、市数据局的相关负责人参会。